1975年,马萨诸塞州的海岛上,二十六岁的斯皮尔伯格陷入了绝境。他电影里的主角——那条机械鲨鱼,出了严重的机械故障。本来这应该是一条凶残的鲨鱼,可是下水之后,它不仅动作缓慢,还噪声巨大,被海水浸泡得肿起来,简直就是一个巨型棉花糖。影片拍摄超时超支……
『我害怕的魂儿都没了,不是怕被人顶下——尽管大家都在想法设法炒掉我,而是怕让所有人失望』。斯皮尔伯格描述当时的情景。
这就是惊悚电影《大白鲨》在拍摄中的故事。影片讲述的主题是:天真的人类企图对抗自然,而自然每天都将我们打败。
但是,就是这只掉链子的机械鲨鱼,让斯皮尔伯格多赚了1.75亿票房。电影观众对故事的惊悚感感到满意和痴迷,电影成了经典之作。
是上帝偏爱这位有才华的导演?还是他聪明绝顶善于化解逆境?我书架上有三本书都对这个故事有所解读,说法确有高下。
《讲故事的人:斯皮尔伯格传》中,有单独的一章描述了这部电影拍摄的过程和遇上的危机,描述得很客观。
《人生总会有办法: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》一书中,开篇就讲了这个故事,但是作者简直在编造这位大导演的思维活动:
『…… 斯皮尔伯格并没有紧盯问题不放 …… 就想,如果换作是希区柯克面对这种状况,他会怎么做?于是我就 …… 突然灵光一闪 …… 从这个灵感中看见了解决方案。』
管理书籍总是这么干,把某些好听的理论安放在一个伟大的人物身上。我敢打赌,我们这位大导演即使看了一百遍『逆向思维』的书,望着那条机械鲨鱼,他蹲在海边除了想死之外不会别的想法。
事实上他只是运气加上了一点点灵感。他撞上了。
来看看Robert Mckee的见解吧。毕竟他老人家的经典著作《故事:材质·结构·风格和银幕巨作的原理》缜密深邃,恢宏磅礴。
我们要知道,你(导演)不是靠给予信息来保持观众的兴趣,而是靠扣押信息。影片在第81分钟时才露出鲨鱼的完整面目,之前,观众只偶尔看到水面上那可怕的鱼鳍。影片扣押了信息,保持了观众的悬疑。
这说到点子上了。Robert Mckee为我们提供了最有用的解读。
Robert Mckee的意思是说,我不管你斯皮尔伯格怎么整出这个想法的,反正你是找到了这个行当的一个重要技巧。就是从“展示信息”到“扣押信息”。
这是讲故事的一个内在原理。
如果我们理解了“扣押信息”的妙处,就会发现在真实的商业中“急于展示”和“过度展示”是多么的普遍,又是多么的无效又无趣。人们拿汇报的模式做演讲:演讲PPT封面就抛出结论和答案,变成了『结论先行』的工作汇报;演讲开场就点明主题和重点,就好像他有个不耐烦的老板帮他养成了习惯,如果不先说出重点,后边的话总是没人听了。
这就好像电影拍成这样:一开场就让它跃出水面,张开血盆大口,目光炯炯,带着死神的气质,不知疲惫地追逐海边尖叫的人们…… 你觉着这行吗?千万别这么干。
要讲好故事,就不要轻易让大白鲨露出水面。